——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诞辰90周年纪实之十六
人生的力量在于担当,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
——题记
在纪念谭昌明诞辰90周年的时候,现已88岁的杜贤恒老人回忆起谭昌明的事迹还是十分激动。谭昌明既是老人的入党介绍人,更是他的引路人,是谭昌明把他引领到为群众服务、造福一方的人生道路上来。杜贤恒老人及其众乡贤们提议:要把谭昌明的事迹归纳、整理出来,为他树碑立传以教育后人,让更多的人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和力量。
正如杜贤恒老人说得那样,谭昌明73年的人生历程不能算长,但他人生的每一个时间段、甚至每一天,都是活得那么的精彩,那么的有价值、有意义。
杜贤恒老人
谭昌明7岁时就读私塾,12岁时开始打理自家的碾房,碾米贩商,担当起养家的重任。直到踏入新社会,先后成为合作社社长、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乡政府乡长、人民公社社长、人民公社党委书记。谭昌明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可圈可点的,塑造了一座又一座人生的丰碑。在一万多东升群众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全国劳模谭昌明
谭昌明在东升当政三十多年。在任时,他的功绩是一桩又一桩、一件又一件。退居二线,特别是退休之后,他也是闲不下来,又筹建了潼南县第一家页岩机砖厂。也是在这段时间,谭昌明看到家乡的东升茶厂面临严重亏损、濒临倒闭,茶农卖不出茶叶,砍树毁园的惨景。他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主动请缨担当起了茶厂厂长的重任。“老黄忠打出新威风”,在谭昌明的主持下,东升茶场很快扭亏为盈,而且打造出了优质的东升茶品牌。这个茶叶品牌很快成为了潼南县乃至重庆市的一张茶叶名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谭昌明把茶厂打理好后,交给他亲选的助手。回到县城家中后,老人仍然不肯闲着,一边帮助老伴儿周南秀操持家务,一边经营起东升茶厂的专卖店,专门宣传和推销自己心爱的东升茶。还在为东升百姓的致富路添砖加瓦。
几十年忘我的工作和超乎常人的辛劳,使谭昌明的身体严重透支。肺心病常常来折腾他,咳嗽、哮喘,有时走路都困难。可他考虑到过去因为忙事业、忙工作,家里都是老伴儿周南秀操持,自己照顾得很少;对老伴儿周南秀更觉亏欠很多。因此,他尽管身体不好,还是抢着干些家务活儿,例如烧水、沏茶什么的。即便是有时他感到身体不大舒服,也还是一大早就起床,给全家人烧开水,烧好开水,再把开水灌进保温瓶里。一天,就在谭昌明弯腰提暖水瓶时,大脑溢血而晕倒,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
儿女们说起自己的老父亲都不胜唏嘘,说爸爸这一生呀,就是为别人担当、为事业担当,从不为自己考虑。3岁开始就可以带着弟弟,为父母分担;晚年乃至生命最后一刻,他也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儿女和亲人。
说起谭昌明在步入老年后依旧保持担当精神并老有所为的事儿,他的乡党谭德才老人给人们讲起一段特别的历史:那就是年近古稀之年的谭昌明,在打理家务,教育培养孙儿孙女之余,开始筹划为谭氏家族做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修撰“谭氏家谱”。
公社干部出身的谭昌明是个“实践派”,凡事说干就干。修撰“谭氏家谱”的念头一出,就开始张罗。
修撰家族谱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剪切粘贴就能搞定的,再说那个年代也没这条件。要了解整个一个大家族的来龙去脉,得有人查找资料、走访调查、分类汇总吧?要有人干!那这些人出门要车马费、住店要旅费,吃饭、喝水要餐饮费吧?要有资金支撑!一句话:要人、要钱。
反过来,先说钱。
谭氏家族修撰族谱确实是保留民间历史的大好事,但这种民间自发的活动政府不会出钱,企业更无心赞助,因为和它们利益无关。怎么办,只有自己想办法。谭昌明公职一生,廉洁清明,可谓两袖清风。退休之后工资也比较低、一辈子没啥积蓄,修撰族谱的钱肯定自己拿不出。老人家只好凭借自己在东升和潼南的崇高声望,向谭氏家族在外地工作的经济上比较宽裕人们筹集。当然,谭昌明筹集资金的重点还是自己的儿女们。谭家的几个兄弟姊妹听老爸一讲,马上赞同、大力支持,纷纷出钱。那可是在2000年前后,那个时候谭家几个兄弟姊妹虽说事业前景都看好,可那时大家的工资、收入也不多,但没谁犹豫,都是慷慨解囊支持老爸的事业。
钱的问题解决了,就得说人了。
资金筹集到了以后,得有个财务管着吧,民间的钱也是钱,不能乱花。于是,谭昌明特地请出谭家沟的谭德才任会计,谭德才在辈分上还长谭昌明一辈。前文说过,谭德才在文革结束后在谭昌明领导的藏粮水库水利工程指挥部担任过会计,是一位专业的财务人员。他就成了谭氏家谱修撰领导小组的会计,负责人吃马喂、车马钱粮,财务兼后勤。
谭德才
谭昌明找到的第二个人叫谭昌政。谭昌政是潼南县工商局退休的干部,熟络的很,平时老哥俩相见都以兄弟相称。谭昌政比谭昌明要年轻一些,他的出生地在谭氏家族四大聚居区之一——独柏寺。
谭昌明找的最后一位“修撰翰林”也出生于独柏寺,叫谭兴平。谭兴平是谭昌明、谭昌政晚一辈儿的人,他的文化程度当时是当地最高的,大学毕业。而且那时人家事业有成,已经是一位知名的律师了。但他一听谭伯要修撰族谱,二话没说就入伙了。
这样,由谭氏家族的“德、昌、兴”三辈人组成的,也算是老中青三结合的“谭氏家族族谱”领导小组就算正式成立了。
班子有了,那就搭台唱戏吧?想简单了不是,一本谭氏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编年史呀,尽管是涓涓细流,可它是中国民族文明史的一部分,哪会那么简单的三下五除二。谭昌明四人背后的功夫可是没少下。
他们梳理了谭氏家族的兴起、流转的大体脉络。了解到谭氏家族是在“湖广填四川”时期,从湖南、湖北等地入川的。他们来到四川后,落脚到潼南的四个聚居点:潼南太和镇的独柏寺,祈福村的谭家沟、何家沟和大基坪。于是谭昌明在每一个点都聘请了一到两位文化程度比较高、也比较热心谭氏家谱修撰工作的人,组成了一个“谭氏家谱编撰小组”,为了便于统筹协调,组长都由他亲自担任。他自己更是身先士卒,找资料、搞调查,处处跑在前面。【待续】
访问量:3257
其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