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诞辰90周年纪实(11)
【现代诗人臧克家有言道:“有的人活着却已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同志虽然离世多年,但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9月2日是他90周年诞辰日,他的生前好友和乡亲们齐聚一堂讲述了他人生70多年一个又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育人育心,浇树浇根”。这一育人理念在谭氏家族170年的发展历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谭氏家谱所记载的第17代、第18代、19代孙做得格外突色。首先要从1910年春天出生的谭德刚的爷爷谭祖德就是流传下来的育人标杆。诸如“男儿顶起一片天,走遍天下才心安”、“水滴石穿”、“石狮的故事”等家族历史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深入到子孙后代的心灵深处且化为一种精神力量。谭德刚1岁左右失去父母成为孤儿,爷爷谭祖德把他培养成了农民领袖。谭德刚把“育人育心”的教子精髓加以实践和传承,就培养出了全国劳动模范谭昌明书记。爷爷谭德刚、父亲谭昌明、母亲周南秀把“育人育心”的教子真经加以实践且多重叠加,在这个家族中培养出了人类责商理论创始人、责商思维自动学全球开创者,心灵孵化大师谭焱心和全国杰出青年科学家谭鸿等数十名优秀子孙。
谭祖德
谭德刚
本文仅以谭德刚的大儿子谭昌明是如何“育人育心”为例展开讲述吧。
全国劳模谭昌明书记
谭昌明是他们这一辈的老大,无论是对待他的兄弟,还是对待他的儿女,包括对待他的下属,谭昌明都坚持育人育心这样的教育原则。2021年9月2日,谭昌明的六弟谭昌银在纪念大哥诞辰90周年之际,深情地讲述起了大哥当年对他们的悉心教导。“大哥比我大15岁,我们上学的时候,他早已经是公社的干部。大哥除了帮助我们交学费、杂费之外,他还经常关心我们的学习。作为公社干部,大哥与学校的教导主任、校长都很熟悉。他们经常见面交流,如果我们在学习上有所松懈,大哥会在第一时间知道。回到家中他就会拍着我们的肩膀,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弟弟,你要努把力哟,你们老师告诉我了,你在学习上有点松懈。加把努力,你还可以再上个台阶。’那个时候,大哥拍拍肩膀,几句嘱咐,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份巨大的力量。”
谭昌银回忆60多年前大哥关心教育自己的情景迄今仍然历历在目。他说:“1953年,大哥作为合作社的社长,我们虽然还是小学生,他一样把我们吆喝去出夜工,挖干田,抱柴禾等。大哥告诉我们,不仅要读书,还要劳动,劳动也是学习。劳动既可以锻炼意志,又可以锻炼身体。大哥就是这样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培养着我们。”
谭昌银继续回忆道:“1968年,潼南处于战火连天的文化大革命武斗阶段,兵荒马乱。大哥步行一百多公里到了遂宁躲灾难,我当时还在遂宁蚕丝厂的技校读书。大哥与我们同学吃在一起,打扑克牌儿、爬山也都在一起。他作为年龄比我们大十几岁的长者,总是用他的人生经历给我和同学们诠释重要的人生哲理:做人要正直,要担当,要勤于学习等。那段时间,我们都分不出他是我大哥还是我那些同学的大哥,大哥对所有人都像亲兄弟一般,大家对他也特别崇敬。一个多月以后,潼南县的几位被迫害的干部来到遂宁邀约大哥离开遂宁去了绵阳,我们都恋恋不舍,舍不得他离开。”
谭昌明的六弟谭昌银学生时代与现在
谭昌明的大女儿谭兴华、大儿子谭焱心在纪念活动中回忆道:当年父亲工作很忙,偶尔才能回一次家。再忙再累,父亲回来总会与我们交流,询问我们在校的学习情况,给与鼓励和引导。有时候父亲很晚才回到家,第二天早上吃了早饭,他就要到人民公社开会办公,我们儿女吃了饭也要去上学。父亲就在吃早饭那简短的时间内对我们也不忘谆谆教诲,告诫我们读书要用心,做事要认真,对人要真诚等。
谭昌明的大女儿谭兴华
谭焱心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发生在他小学二年级的一件事。这年夏天的一个傍晚,父亲从外地匆匆回到家中,一脸严肃,对谭焱心大声喊道:“去,把条子拿过来,然后跪下。”小谭焱心赶紧照做。父亲严厉地问道:“你最近犯什么错了?”小谭焱心赶紧回忆,由近及远,由重及轻,把自己能想到的事一五一十通通都讲了。可是父亲坐在椅子上还在追问“究竟犯了啥错没有?”小谭焱心绞尽脑汁回想,实在想不出来什么事了。这时候已经是夜深人静,父子俩都没有吃晚饭。父亲看小谭焱心态度还是蛮认真,说了很多错,是错不是错都说成自己的错,也没说到父亲知道的那个“错”——吸烟。父亲就大喝一声:“抽烟没有?”小谭焱心这才恍然大悟,想起了去年冬天的事情,赶紧承认,讲了自己买烟换弹弓也抽了两口烟的经过。
一天中午同学们午餐后一起邀约去人民公社逛供销社,谭焱心花八分钱买了一包“经济烟”,然后和同班同学交换了一个打鸟的弹弓。当下午放学走出学校操场时,那位同学拿出那包烟,几个同学一人一支点了抽。谭焱心也跟着抽了两口又辣又呛,就随手把烟丢在冬水田里了。巧的是,这一幕被他们班主任郭老师看到了,当时也没说什么。这位郭老师与谭焱心的父亲非常熟悉,原来是学校校长,在文化大革命中一起被打倒之后做了普通的老师,正是他们二年级的语文老师。
父亲听完来龙去脉之后语重心长道:“习惯要从小养好,好习惯受益终身,坏习惯贻害终身。”父亲给他讲了抽烟的危害,谭焱心字字句句都记在心里。认识到了错误以后,当天晚上父亲下令让他写了从今以后不再吸烟的“保证书”,写完之后才能休息。第二天一大早,父亲让他用稀饭把“保证书”粘贴在堂屋的大门正中央。在保证书里,小谭焱心承诺从今以后绝不再抽烟,如果抽烟,将接受一切处罚。的确,打那以后他,几十年过去了,他都再没有抽过烟。
责商思维自动学全球开创者谭焱心
谭昌明对自己的兄弟和儿女就是这样真真切切地引导培养,对孙子孙女也同样如此。孙女谭景月是几个孙子辈里唯一的女孩。所以谭昌明对她更疼爱一些,当孙女闹情绪的时候,他总是耐着性子语重心长的给她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谭昌明去世以后,在葬礼的那天早上,谭景月非常悲痛,流着泪水,在墓地周围转了一圈又一圈,可见她对爷爷那份深深的爱。
孙儿谭强在爷爷诞辰90周年之际,谭强对爷爷最后的嘱咐和教诲还记忆犹新。他还记得自己在2005年7月3日下午五点多钟,从重庆回到家中,那时他刚读完大一放暑假。当天晚上晚饭后,爷爷谭昌明特别耐心地引导道:“大一结束了,有了一定理论基础,大二更要努力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只有把专业知识学好了,未来前途才会更好,踏入社会才能担当起属于自己的责任。”第二天一早起床的爷爷就突发脑溢血而再也没有想过来。他说:“我爷爷说的话迄今还在影响着我的学习、工作和事业”。大学毕业以后,学建筑工程专业的谭强走上工作岗位,从施工员做起,后来又负责工程管理等。这么多年来,爷爷的教诲常常在耳边响起,一直鞭策着他在工作中努力奋进、精益求精。
谭昌明的外孙罗智新在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算是留守儿童。罗智新在学校违背了纪律,学习成绩几度下滑,年迈的外公每每都是心急如焚。每一次到学校参加家长会,听老师分析以后,他都会对罗智新进行引导,和外孙一起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教如何提高组织纪律性,教外孙如何提升自动学习的能力,通过打比方、讲故事、诠释人生哲理等多个维度引导外孙勤奋学习。
在外公的引导下,罗智新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成都市一所有名的高中。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大学毕业以后进入双流国际机场负责安检工作。几十年过去了,对于外公的用心引导,外孙罗智新仍然记忆犹新。而今,他已经是两个儿子的父亲,他也把外公身上学到的育人育心的教育方法用在了自己孩子身上。
谭昌明不仅对自己的子孙后代用心培养,他对所有的下属也是同样全心全意的栽培。每当他发现有培养潜质的年轻人,他总会全力以赴去引导和支持。原东升公社一大队党支部书记杜贤恒的儿子杜甫学是谭昌明看着长大的,他的爸爸很正直,而且和谭昌明是几十年上下级关系。杜甫学高中毕业后,谭昌明认为他是值得培养的好苗子,于是对他进行重点培养,引导他做公社团委书记培养对象。但后来接兵部队选中了杜甫学,把他选到了高原部队,他也全力支持。40年过去了,杜甫学在回忆到这段经历的时候,由衷地说“谭书记当年对我们年轻人特别关爱,特别倾心地培育我们,我们虽然没有留在家乡,但是他的关心、栽培我们是永远忘不了的。”
已经退休多年的唐永德,最早是一大队十小队的一位回乡青年,他的父亲是公安系统的干警。谭昌明认为他们家庭教育比较好。于是,唐永德一回乡就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修谭家桥的时候,谭昌明就调配唐永德到谭家桥工程指挥部,让他负责办公室工作。一边在工作中观察了解他,一边通过交办一些复杂的任务让他锻炼成长。谭家桥工程结束以后,就提名他任一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经过一年多的培养锻炼,又提升他到东升人民公社任团委书记,后来唐永德先后担任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潼南新城开发办主任、梓潼镇党委副书记等职务,成为了当地一位非常有才干能担当的优秀干部。
唐永德
几十年来,谭昌明就是这样悉心栽培着一个又一个青年干部,扶上马、送一程,让他们步入基层领导干部岗位。据88岁的杜贤恒老人回忆:“当时全公社12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大队长、副大队长,100多个生产队的队长、副队长等,加起来一共是成百上千名干部,几乎都是谭书记一手培养选拔起来的。迄今在岗的村社干部大多仍然还是他当年培养起来的好苗子。所以,在培养干部上真可谓桃李满天下。”通过培养出的一大批人才,惠及到一方民众,帮助了千万人家。难怪千千万万的民众始终孩子怀念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书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谭昌明之所以能培养出这么多人才,离不开他们家族代代相传的“育人育心”这一教育理念的深透理解和运用,这一点尤其值得21世纪的天下父母学习。
访问量:4116
其它新闻